欢迎访问包头市九原区人民检察院 本网站已支持IPv6网络
今天是:
本院动态    
· 【益民行】筑牢纪律作风防线 扛起...
· 八项规定淬本色 实干担当砺初心—...
· 【国际禁毒日特辑】“检察蓝”斩...
· 【国际禁毒日特辑】健康人生、绿...
· 【国际禁毒日特辑】庭审“沉浸式...
· 藏蓝警徽耀校园 禁毒防线共筑牢—...
典型案例    
· 检察机关打击非法集资犯罪典型案例
· 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检察公益诉讼...
· 在未成年人检察工作中加强社会工...
· 外汇领域行刑反向衔接典型案例
· 贯彻实施民法典典型案例(第四批)
· 检察监督与水行政执法协同推进黄...
当前位置:首页>>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九原区:打造文化高地 铸就北疆最靓“文艺范儿”
时间:2025-06-27  作者:  新闻来源:九原发布  【字号: | |



刊登于《包头日报》2025年6月26日05版

面对突发的新冠肺炎疫情和经济下行压力,面对一系列攻坚克难任务和严峻复杂挑战,九原区全区上下团结一心、顽强拼搏,一步一个脚印真抓实干,持续打基础、增后劲、聚潜能,争创九原发展新辉煌。近日,包头市九原区第十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和政协包头市九原区第九届委员会第四次会议在生机勃勃的春天隆重召开。来自九原区各地


在新时代文化强国建设的大潮中,北疆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璀璨明珠,正绽放出独特的光彩。九原区,这片承载着黄河文明、农耕文化与草原风情的北疆沃土,始终将服务各族群众融入文化建设全过程,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引领,以“文化筑基、活动赋能、保护传承、融合创新”为主线,全面投身北疆文化建设。通过系统性的文化阵地构建、专业性的遗产保护工程及深度化的文旅融合实践,逐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北疆文化发展新格局。如今的九原,正以文化为笔,在服务各族群众的生动实践中,在北疆大地上绘就一幅传统与现代交融、历史与创新同辉的文化新画卷。


推开沙河街道万达社区城市中心书房的门,橙色的暖光、原木色的书架和桌椅,瞬间隔绝了外界的喧嚣,让人的心情变得格外平静。走进书房,迎面而来的热门书籍展示柜,吸引了不少读者驻足翻阅。市民王女士从书架上选了一本本土作家包讷睿的《橙灰的天际》,在无人的角落里安静地阅读。每次送孩子上兴趣班后,在等孩子下课的1个半小时碎片时间里,王女士都会去附近的城市中心书房看书,让原本无聊的等待时间变得趣味盎然。

在麻池镇的文化站里,53岁的于凤芝正和姐妹们排练二人台。“以前想活动没个合适地方,现在文化站啥都有,还有专业老师指导。”于凤芝说:“大家的日子越过越好,我们用优美的嗓音、动人的舞姿,唱出了人生感悟、跳出了快乐心情,展现了麻池新气象。”于凤芝说出了全体队员的共同心声。

按照“区级示范、镇(街道)级提升、村级达标、大院补充”的建设原则,九原区构建起覆盖全区的立体化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国家一级馆区图书馆、文化馆创新推行“84+73.5+55”延错时开放模式(图书馆每周开放84小时、文化馆开放73.5小时、基层文化站开放55小时),年均服务群众超40万人次,成为区域文化服务的核心枢纽;8个苏木镇(街道)文化站全部达到“四室一场两队”标准,89个村级文化室实现100%全覆盖,21家文化大院与101支业余文艺团队活跃在基层一线,共同构成“15分钟文化服务圈”,让优质文化资源触达每一个角落。

升级田禾乡愁记忆文化驿站、多方美术城市书房等新型文化空间,满足群众多元化的文化需求;45个草原书屋与8个城市中心书房形成城乡阅读网络,让文化服务真正融入百姓生活;实施“网络文学创新计划”,构建“创作—传播—互动”数字文化闭环,让九原文化借助数字技术走向更广阔的舞台……九原区将文化阵地建设作为打造文化品牌的重要抓手,探索出一条以文化赋能区域发展的新路径。


走进阿嘎如泰苏木乌兰计五村的花馍制作工坊,浓郁的麦香扑面而来。案板上,五彩斑斓的花馍宛如艺术品,粉嫩的寿桃缀着绿叶,金黄的鲤鱼鳞片分明,每一道褶皱都流淌着巧思。48岁的村民苏瑞萍以果蔬汁调色,用一双巧手将寻常面团捏成绽放的牡丹、憨态可掬的福兔,蒸腾的热气里,传统面食被赋予吉祥的魂魄。“从前蒸花馍就是图个喜庆,现在成了咱的‘金馍馍’!如今,钱包鼓了,腰杆直了,日子越过越红火。”捧着刚出笼的锦鲤花馍,苏瑞萍笑得合不拢嘴。

与此同时,非遗赋能的成果在社区也结出了累累硕果。在沙河街道,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王飞龙定期走进花园社区,为居民传授掐丝镶嵌宝石画技艺。工作台上,金丝勾勒出细腻的纹样,各色天然宝石碎片在光线下熠熠生辉,拼贴成栩栩如生的草原风光。“以前觉得这是高不可攀的艺术。”学员李阿姨边小心翼翼地上色边说:“现在跟着王老师学,才发现我们也能创作出这么精美的作品。”

为推动非遗在基层落地生根,九原区文化馆联合花园社区,推出掐丝镶嵌宝石画制作项目,专门为就业困难群体,尤其是居家带娃的宝妈们,提供免费培训,并积极搭建销售渠道。目前,花园社区掐丝镶嵌宝石画非遗工坊已帮助30余名妇女实现再就业,人均月增收2000余元,让她们在照顾家庭的同时,也能凭借手艺创造价值。

据了解,九原区共有非物质文化遗产47项,其中国家级代表性项目1项、自治区级项目3项、市级项目7项、区级项目36项;拥有各级传承人共54人,并设有2处非遗传习所、1家非遗工坊。这些非遗项目涵盖民间艺术、传统技艺、民俗活动等多个领域,乌拉特民歌、布贴画、转九曲、剪纸……共同勾勒出九原区绚丽多彩的非遗画卷。

“让非遗成为可触摸、可参与、可受益的生活方式,是我们的目标。未来,我们将继续深化‘非遗+教育’‘非遗+旅游’‘非遗+就业’模式,让千年文脉在传承创新中赋能区域高质量发展。”九原区文化馆副馆长王文全表示。


清晨的梅力更景区还笼罩着薄雾,山涧叮咚,鸟鸣啾啾,抬头望去,神态逼真的骆驼峰像是驮着云彩,或许正如那位吹奏口琴的牧民所说:“梅力更的石头会唱歌,水会讲故事,来过的人,心里就种下了一片自由的草原。”

在哈林格尔镇的黄河岸边,黄河谣文化园正吟唱着母亲河千年的故事。粗粝的黄河石砌成矮墙,高大的老水车吱呀作响,走进木质大门,仿佛一脚踏进了河套平原的旧时光。

华灯初上,横竖街的灯笼次第亮起,这条由“一横一竖”两条老街改造的网红街区,如今成了包头人深爱的“深夜食堂”。茶汤铺前,铜壶嘴喷着白雾,老板手腕一抬,茶汤拉出琥珀色的弧线;铁签上的羊肉块在跳动的炭火中嗞嗞作响,辣椒面与孜然粉被热气一激,香味像长了脚似的往人鼻子里钻。街巷之中,草原的豪迈、现代的时尚,烩成了一锅沸腾的人间烟火。

暮色里,梅力更的松涛、黄河的水声、横竖街的吆喝,都在诉说着九原区独有的生动,既守着山河故土的魂,又迎着新时代的风。

以资源整合为核心,九原区精心规划“沿山游、沿河游、都市游”三条精品线路。沿山游串联梅力更自然生态风景区,展现阴山壮美风光;沿河游深挖黄河文化内涵,打造文明体验长廊;都市游聚焦横竖街夜市街区,呈现城市烟火气息。在此基础上,创新策划黄河游、研学游、古城游等五条主题线路及一条文物古迹探寻专线,整合景区景点、乡村接待户、古城、夜市街区等资源,构建“城郊一体、昼夜兼营、多业融合、全时全季”的旅游发展新格局,为游客提供多元化体验。

不仅如此,九原区主动融入呼包鄂乌一体化发展,与巴彦淖尔、达拉特旗等地区建立“线路联动、活动联办、游客互送”合作机制,联合推出主题旅游联动线路,串联梅力更风景区、恩格贝生态旅游区、赛汗塔拉城中草原、响沙湾、黄河谣文化园、横竖街等景区景点,形成集自然观光、生态体验、文化探秘、休闲消费于一体的旅游环线,推动区域文旅资源优势互补、互利共赢,全方位展现北疆文化的独特魅力。

从文化阵地的夯实到遗产保护的坚守,九原区始终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在文旅融合的创新实践中,不仅注重文化传承与发展,更将服务各族群众融入每个环节,让各族群众在家门口就能共享文化盛宴。未来,九原区将持续深耕文化沃土,激发创新活力,让北疆文化之花在九原大地上绽放得更加绚丽多彩,让文化发展成果更好地惠及各族群众。


友情链接:
 版权所有: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九原区人民检察院
地址:内蒙古包头市九原区政府北200米 电话:0472-7152000 邮编:014060
技术支持:正义网 京ICP备10217144号-1
本网网页设计、图标、内容未经协议授权禁止转载、摘编或建立镜像,禁止作为任何商业用途的使用。

蒙公网安备 1502070200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