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原区:以文旅融合促“三交”显实效
绘就民族团结进步新画卷
在祖国北疆的广袤土地上,九原区如同一颗璀璨的明珠,闪耀着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光辉。近年来,九原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立足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和独特的区位优势,探索出一条“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文旅融合”的高质量发展之路。通过打造特色旅游线路、挖掘历史文化内涵、创新文旅融合模式,九原区不仅实现了旅游业的蓬勃发展,更成为各民族相知相亲、互学互鉴的重要平台,为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提供了生动实践。
一、构建“三位一体”旅游发展新格局
九原区立足资源禀赋,创新构建了“历史文化游、红色研学游、乡村生态游”三位一体的旅游发展新格局,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搭建了广阔平台。
在历史文化游方面,九原区深入挖掘秦汉文化、黄河文化等历史文化资源,打造了麻池古城、横竖街等重点景区。麻池古城作为包头地区历史最久、规模最大的古城遗址,是战国时期赵国九原邑、秦朝九原郡的故址。近年来,九原区加大对麻池古城的保护和开发力度,建成了麻池博物馆,向游客展示古城的历史变迁和出土文物。横竖街则是一条融合了秦汉文化元素和现代商业业态的特色街区。2022年对横竖街进行了升级改造,保留“老九原”味道的同时,强化了秦汉古郡的特色文化元素。如今的横竖街,已成为集特色美食、非遗展示、文化体验于一体的网红打卡地,2024年接待游客超百万人次,带动消费超千万元。
红色研学游是九原区旅游发展的另一大亮点。九原区拥有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如嘉亿兴军旅文化体验园、黄河谣红色藏报馆等。嘉亿兴军旅文化体验园通过“重走长征路”等项目,让游客体验革命先辈的艰辛历程;黄河谣红色藏报馆则收藏了大量珍贵的红色报纸,成为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基地。
(新河村黄河红色藏报馆)
乡村生态游是九原区推动乡村振兴、促进各民族共同富裕的重要抓手。九原区依托黄河、阴山等自然生态资源,打造了黄河谣文化园、阿嘎如泰苏木等乡村旅游示范点。黄河谣文化园位于黄河岸边的哈林格尔镇新河村,园内设有黄河谣工匠博物馆。旅游旺季,黄河谣文化园客流量达四五十万人次,夏天餐饮区日营业额达10多万元。阿嘎如泰苏木则通过打造“红石榴”研学基地、手工艺工作室、乌拉山营地等点位,开发了红色文化研学、农旅融合休闲、民族团结特色等多条旅游线路,年均接待游客15万人,带动100余人就业,2024年实现旅游收入超2000万元。
二、实施“四项工程”提升旅游服务质量
为提升旅游服务质量,增强游客体验感,九原区实施了“基础设施提升、服务品质优化、文化内涵挖掘、品牌形象塑造”四项工程。
在基础设施提升方面,九原区加大对旅游景区的投入力度。阿嘎如泰嘎查以发展“全域旅游”为思路,逐步形成了以特色养殖为基础,农文旅融合的田园综合体,年均接待游客15万人,实现“以工代赈”带动周边就业100余人。2018年以来嘎查在基础设施建设、农林项目改造、产业升级等方面的固定资产投资达2200余万元。
服务品质优化工程主要通过培训旅游从业人员、建立志愿服务体系等方式实现。九原区组建了“红石榴”志愿服务队,在大罕台景区设立志愿者服务驿站,为游客提供咨询、引导等服务。同时,开展旅游从业人员培训,提升服务意识和专业水平。阿嘎如泰苏木组织各族群众参与民族特色项目培训,帮助他们掌握刺绣手工艺、花馍制作等谋生技能,如今,花馍工坊已带动10余位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预计全年为村集体经济增收10万元,带动村民人均增收2万元以上。
文化内涵挖掘工程是九原区旅游发展的核心。九原区深入挖掘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故事,将其融入旅游产品和服务中。在横竖街、麻池古城等景区开展“秦章汉赋辞旧岁·盛世风姿启新岁”系列活动,包括国潮盛典、汉服大赛、泡泡音乐会、民俗文化节、街头摇滚演唱会、民谣演唱会、全民阅读推广活动、文创非遗宣传展示活动等20余场,参与群众10万余人。创作《昭君出赛》《万丽》《北疆的河流》等舞蹈、歌曲等一系列具有中华文化底蕴的文艺作品,让游客在观赏演出的同时,感受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的历史。
(横竖街汉服走秀)
品牌形象塑造工程方面,九原区通过举办节庆活动、开展旅游推介等方式,提升九原旅游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举办了九原区春节元宵节、消夏艺术节、梅力更汉服花朝节等活动 50 场,樱桃采摘文化旅游节、黄河开河节文化推广活动、那达慕大会等节庆系列活动,形成了具有九原特色的旅游品牌。2024年,九原区阿嘎如泰苏木应邀参加上海内蒙古商会足球队首届年会,同时赴上海参加了商会年会开展招商宣介,大力宣传内蒙古包头市九原区阿嘎如泰苏木文旅产业,进一步推进阿嘎如泰牛羊肉、民族手工艺饰品等走出内蒙,走向全国,让民族团结之花在两地交往交流交融中绚烂绽放。
三、创新“五种模式”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九原区在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工作中,创新形成了“文旅融合、农旅结合、工旅互动、城旅联动、体旅融合”五种模式,让各民族游客在旅游中增进了解、加深感情。
文旅融合模式主要体现在对历史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上。九原区将赵武灵王“胡服骑射”、“昭君出塞”等历史故事融入旅游线路和景区讲解中,让游客在游览中感受各民族交融的历史。在燕家梁遗址,游客可以通过观赏元青花大罐等文物,了解元代北方草原与中原地区的贸易往来和文化交流。
(麻池古城)
农旅结合模式是九原区推动乡村旅游发展的重要方式。阿嘎如泰嘎查打造的乌拉山营地,将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相结合,游客可以在这里体验农耕生活、品尝农家美食。黄河谣文化园则通过展示黄河流域的农耕文化和手工艺,让游客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哈林格尔镇新河村整合黄河谣文化园、刘祥鱼馆、郭平野生鱼馆等40余家成员单位组建“新河村渔家乐党建联盟”,村里的鱼餐馆日接待游客可达300人,每年可带动村民人均增收7000元。
工旅互动模式让游客在旅游中了解现代工业发展。九原区境内的九原绿色食品加工产业园,是包头市预制菜产业发展基地。园区内的转龙酒业、红云食品、好德亨食品等知名企业设置了生产加工线参观通道,为游客开展生产知识普及、生产工艺展示等研学线路,让游客在体验“乡村游”的同时,感受“工业游”的魅力。
城旅联动模式促进了城市与乡村旅游的协同发展。九原区开通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公交旅游专线,将城市与乡村的旅游景点串联起来,方便游客出行。横竖街作为城市中的特色街区,将传统与现代相融合,成为城市居民和外地游客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体旅融合模式为旅游增添了新的活力。九原区举办的“村跑”活动等体育赛事,将体育与旅游相结合,吸引了众多游客参与。那达慕大会上的赛马、摔跤、射箭等竞技项目,不仅展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为游客提供了参与体验的机会。